第四十六章:来自高原的挑战

就在长安城还沉浸在胜利的余韵中时,一支来自遥远青藏高原的使团,在无数百姓好奇的目光中,缓缓地,走进了这座繁华的天朝帝都。

使团的规模不大,但为首之人,却不容小觑。

他,便是吐蕃历史上,以智慧和辩才闻名于世,辅佐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的传奇大相——禄东赞。

禄东赞此行,名为替他们的赞普,向大唐求娶一位公主,以结“甥舅之好”。

但所有人都知道,这,更是一次来自新兴高原帝国的、对中原王朝国力与底蕴的、精心策划的试探。

太极殿上,朝会庄严。

禄东赞身着吐蕃特有的华贵袍服,不卑不亢地,对着龙椅之上的李世民,行了一个吐蕃的礼节。

“外臣禄东赞,参见大唐皇帝陛下。”他的汉话说得虽有些生硬,却条理清晰,气度从容。

“大相远来辛苦,平身吧。”李世民的声音,带着天朝上国的威严。

寒暄过后,便是献礼环节。

禄东赞一挥手,使团的成员,便牵着一匹匹神骏非凡的马匹,走上了大殿前的广场。

这些马,比之内地的马匹,要矮小一些,但个个筋骨强健,西蹄坚实,眼神中充满了野性的灵气。

“陛下,”禄不赞朗声介绍道,“此乃我吐蕃特有的高原宝马,日行八百,夜行千里,翻山越岭,如履平地。今,特献上三百匹,以表我赞普之诚意。”

殿上的武将们,看到这些宝马,眼睛都首了。他们都是识马之人,只一眼,就看出了这些马的珍贵。

这还没完。

禄东赞又让人抬上来了数十个大箱子。

箱子打开,里面,竟是一副副用细密的铁环,互相串联、扣合而成的“锁子甲”!

这些锁子甲,工艺精巧,防护周全,在阳光下闪烁着森然的光泽。

“此乃我吐蕃工匠,耗费数年心血,打造而成的‘百环锁子甲’,”禄东赞的脸上,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自得,“其防护之能,寻常刀剑,难伤分毫。”

宝马,利甲。

这两样,都是一个强大帝国,最核心的军事资本。

禄东赞献上这两样国宝,其背后试探和炫耀的意味,不言而喻。

李世民的面色,依旧平静,但殿下群臣的脸色,却开始有些微妙的变化。

“好,吐蕃的诚意,朕,收到了。”李世民缓缓说道,“礼尚往来。诸位爱卿,我大唐,又该以何物,作为回礼,以彰显我天朝之风范呢?”

这个问题,抛了出来。

工部尚书段纶,立刻出列,滔滔不绝地,报出了一长串礼单。

“……可回赠蜀锦千匹,其纹如云霞;景德官窑之上品瓷器百件,其薄如纸,其声如磬;另有东海明珠,和田美玉……”

他说的,都是大唐最引以为傲的奢侈品,样样精美绝伦。

但不知为何,在对方那实实在在的“宝马”和“锁子甲”面前,这些东西,总显得有些……华而不实,少了几分国之重器的分量。

李世民的眉头,不易察觉地,微微皱了一下。

禄东赞听完,脸上露出了谦恭的微笑,说道:“大唐物华天宝,外臣早己如雷贯耳。只是,我吐蕃地处蛮荒,百姓粗鄙,不懂欣赏这等风雅之物。外臣斗胆,更想一睹的,是能代表天朝上国之神工造物的……奇珍。”

他这话,说得客气,实则是在暗指,你们中原人,除了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,还有没有能拿出手的“硬货”?

这一下,连段纶都有些语塞了。

整个大殿,陷入了一片尴尬的沉默。

就在这时。

一个清朗的声音,从武将队列的后方,响了起来。

“陛下。”

众人循声望去,只见身着绯色官袍的顾长安,缓步出列。

“臣,军器监,己为吐蕃使团,备下了一份薄礼。”

他的出现,像一道光,瞬间驱散了殿上的阴霾。

李世民的眼睛,亮了。他知道,这个总能创造奇迹的年轻人,又要出手了。

朝臣们,也都松了一口气,脸上露出了期待的神色。

只有禄东赞,在看到顾长安那年轻而又自信得有些过分的面容时,心中,第一次,生出了一丝警惕。

他知道,眼前这个少年,就是传说中,那个以一人之力,改变了北疆战局的“顾神仙”。

“哦?不知顾伯爷,为我等准备了何等神物?”禄东赞笑着问道,他将“伯爷”二字,咬得极重。

顾长安微微一笑。

他没有立刻拿出礼物。

而是对着禄东赞,不卑不亢地说道:

“大相远来是客,心急不得。”

“此礼,颇为‘贵重’,需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方能显其真容。”

他顿了顿,声音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大殿。

“明日,午时三刻,于这太极殿前,恭请陛下与大相,一同品鉴。”

故作神秘!

这一下,不仅是禄东赞,连李世民和满朝文武的好奇心,都被他彻底勾了起来。

到底是什么东西,需要如此大的排场?还需要精确到“午时三刻”?

禄东赞看着顾长安那双深不见底的眸子,心中那股不安的感觉,越来越强烈。

但他身为吐蕃大相,自然不能在气势上输了半分。

他哈哈一笑,对着李世民,朗声说道:

“既然顾伯爷如此有信心,那外臣,便拭目以待!”

他话锋一转,目光灼灼地,逼视着顾长安。

“只是不知,若明日的礼物,不能让我等高原蛮夷,真正地开了眼界,又当……如何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