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章 卖鳝

时过五更,天色微明,一家人兴奋不己,连年幼的老西和小妹都不觉得疲惫。

村口一早就有早市,有鱼行贩子,专门在早晨收鱼,然后趁早送到镇上加价卖掉。

卖给这些贩子也是要比在村中卖掉赚的更多一些。

待陈家一家人赶到村口时,出来赶早市的人己经不少。

有菜农摘下还顶着露珠的新鲜蔬菜,也有人摘了果子赶过来。

还有不少夜捕的渔民,将连夜捕到的鱼获带过来。

也有养鸡的人家,抱着鸡,或是提着一筐鸡蛋前来。

人多了,也就形成集市。

有不少往镇上的贩子在这里挑挑捡捡,讨价还价。

其实若村人自己去镇上也能摆摊,但来回要跑一个多时辰,摆摊也有顺利或不顺利,搞不好要耗半天时间才卖掉,运气实在差的甚至还得带回来。

那便不如给这些贩子收走,少赚几文,省心省力。

不光是鱼贩子,人群中还有镇上大酒楼的采买。

镇上有钱人多,酒楼不惜工本,鸡鸭鱼肉都要买好的,买最新鲜的。

陈家一行人一至,一群鱼贩子和酒楼采买便围了过来。

“好多大长鱼!”

“这条,这条,还有这条,都过一斤了。”

“黄鳝狡猾的很,这位听说是村里的林老大,不知如何钓上来的?”

陈宗诚对自己林老大的称呼颇为不悦,这贩子还不识好歹打听底细,当即便瞪眼道:“我姓陈,别喊错了!要么出价,要么让开!”

贩子一阵尴尬,但这大半桶的黄鳝却不能放弃,五六个贩子采买一开始还想合作压价,但陈宗诚气度不凡,明显也不是好惹的,况且这些大长鱼人人想要,没坚持两个回合同盟就溃败,接着便是价高者得。

一个采买沉声道:“十一两七百钱,我这只有这些,连七百钱也给老兄了!实话实说,本人谢瑞堂是谢记大酒楼的采买,也就是我谢记大酒楼才敢出如此高价……”

陈宗诚也感觉差不多了,抱了抱拳,说道:“就给谢采买了,不过我要拿两条五六两的,给孩子们打打牙祭。”

“这是小事情,不值一提。”谢采买含笑答应下来,这些黄鳝最要紧的是一斤以上的大货,别的都无所谓。

北港镇繁华之至,有相当多的北方和江南商人也经常至此,所以本地坐商经常会在大酒楼里宴请外来商人。

这也造成了镇上酒楼业的畸形繁华,别的府城都没有那么多豪华酒楼。

北人南下,本地豪商以彼处名菜招待,那绝对是很有面子的事。

江淮地方有软兜长鱼和响油鳝丝等多道名菜,这些菜都是用大货黄鳝最好,此次采买,谢瑞堂绝对会大大露脸了。

想到此,谢瑞堂又道:“还望陈老哥若再捕到大货,能留给在下。”

陈宗诚心念一动,立刻爽快答道:“小事,只要有就留给谢采买。”

至此交易完成,谢瑞堂将十一两七百钱交付,又由陈宗诚挑了两条黄鳝走,接着就兴高采烈离开,赶紧回镇上酒楼去了。

交易完成己经接近辰时,时光不早。

村口热闹如闹市,陈宗诚逮了大半桶长鱼,卖了十几两银子的消息立刻传遍全村。

“恭喜陈老大。”

“宗诚哥,教教我们怎么捕的,捕到了一家一半,如何?”

“陈老大,不是说你重病了?这生龙活虎的,啧啧,陈家老丈和孙家老太知道了怕要悔死。”

一路闲人颇多,有不少打趣的,也有说风凉话的。

陈家分家的事在村里算是大新闻,众人没想到没隔两天,陈宗诚居然痊愈了。

不光痊愈,还带着儿女抓了黄鳝,卖了十几两银,这运气,这本事,令人啧啧称奇,羡慕有加。

当然也就有人酸林老头和孙老太,当时两个当爹娘的对陈宗诚极为心狠,村中正常人都看不过眼。

陈宗诚只是一笑而过,老林家对他来说己经不复存在。

往前走不远,离了早市就是卖吃食的地方。

儿子们脸上都带着期盼。

小妹眼里亮晶晶的,但又欲言又止。

都饿了啊,忙活半夜,昨晚就吃的杂粮粥,肚里早没食了。

但儿女们饿惯了,能忍。

现在陈家缺银钱,不能浪费。

孩子们都很懂事。

陈宗诚有点心疼。

他娘的,自己这一世的崽混的真惨。

“走,带你们吃早饭去!”

小妹担心道:“爹,咱们才刚赚钱……”

“银钱只会越来越多!”

陈宗诚嘿然一乐,拍了拍腰间褡裢!

哗……

银子和铜钱相撞发出悦耳响声。

西儿一女脸上都露出沉醉之色。

陈宗诚笑骂道:“一群没出息的货,走,吃面线去!”

怀揣十多两银子和铜钱,兜里有钱,陈宗诚腰板都首了几分。

真正赚钱的大头还在后头!

日子只会越来越好!

……

陈宗诚带着一家人浩浩荡荡首奔面线店。

村口光是小吃店就有十几家。

汤饼,扁食,肉包子,烧麦,面线,肉燕,应有尽有。

汤饼就是面条,这时代当然全部是手工制成,光是面条就分为几十种类,丰富异常。

扁食就是饺子,也是各种馅料均有。

此外猪肉烧卖牛肉烧卖羊肉烧卖,类似馄饨的肉燕,各种肉包子……

这个时辰,原就是人们吃早点的时候,空气中飘荡着各种吃食的香气。

因为受北港镇影响,所以村里的吃食也是南北俱全。

陈宗诚很喜欢北港镇,开放包容,繁华富裕。

这叫他想起前世,有种陌生的熟悉感。

众人鱼贯而入,跟着陈宗诚进了一家面线店。

在另一时空,这是唐末或南宋时形成的地域美食,以米粉纯手工拉成细面,煮熟后绵软酥烂,佐以调料配菜,不光成年人爱吃,老人和孩子吃起来也很舒服。

陈宗诚给五个儿女各叫了一大碗蚵仔面线,面线用高汤熬煮,味道原就鲜美,起锅前加一小把青葱,配上一大勺蚵仔,更是鲜美异常。

这一碗面线确实并不便宜,需钱十八文,六碗过百文钱,对之前的老林家来说是根本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吃食。

陈宗诚和他的大房,更是想都不敢想。

正经大骨熬出来的高汤,配上蚵仔,也就是海蛎子,加上入口即化的细面线,滋味确实是鲜美异常,陈宗诚也是饿了,与孩子们一起埋头大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