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默特意选了废弃的羊皮筏子作坊作为营地,墙上挂着许明远标注过的手稿复印件,地上铺满漠南五省的地形图。
当漠南的非遗传承人展示羊皮筏子的制作技艺时,陈默突然指着地图上的某点。
"这里,就是书中牧羊人丢失《鲁拜集》残页的地方。现在,轮到你们用自己的故事填补空白。"
白天,队员们分组前往云冈石窟、榆林窟、麦积山石窟,用手机记录壁画中的波斯元素;
夜晚,他们围坐在篝火旁,听老驼工讲述民国时期的商道秘闻。
来自青河的诗人在笔记本上写下。
"当经幡与驼铃共振,波斯的月光终于落在祁衍山的褶皱里。"
这段话后来被许明远首接收录进修订版。
最让陈默惊喜的是一位孤独症患者的母亲。
她发来儿子用乐高搭建的荒原驿站模型,每个屋顶都镶着微型 LED 灯,模拟书中 "星尘导航" 的场景。"他说,迷路的人只要跟着灯光走,就能找到会写诗的牧羊人。"
她在邮件里写道。
这段故事被制作成纪录片的片段,在 某 站播放量突破百万,弹幕里满是 "原来文学可以这样生长" 的惊叹。
两个月的创作营结束时,陈默的团队收到了两千份田野调查素材。
有漠南各省的方言词典,有不同年代的驼队票据复印件,甚至有位老牧民送来的、爷爷当年与波斯商人交换的琉璃珠。
这些素材被整理成《荒原纪事?田野卷》,作为附录随书出版,书脊上特意印着 "西千位共创者" 的字样。
"陈默,你这是在搞文学人类学。" 许明远翻看着厚实的附录,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兴奋。
陈默弹了弹烟灰:"还记得你说过,这本书是对苍原文化的金缮修复吗?现在,每个读者都成了握有金粉的匠人。"
发行当天,未来书社门口排起了长队。
有读者带着自家的陶罐来盖纪念章,有老人捧着泛黄的家谱要求收录进 "荒原族谱"。
当陈默看到那位孤独症母亲牵着儿子来签售,男孩踮脚触摸封面的牧羊人像时,突然想起沈佳宇的话:"真正的好作品,从不是作者的独白,而是千万个灵魂的和鸣。"
深夜,陈默坐在办公室,看着窗外的灯火。
电脑里是 "荒原创作营" 的纪录片粗剪,镜头扫过戈壁滩上队员们手拉手组成的星图,画外音是许明远的独白:"以前我总怕读者误读我的作品,现在才明白,当他们带着自己的故事走进荒原,这本书就有了千万种可能。而这,才是文学最本真的模样。"
"所以,您的意思是,同一本书要有两张面孔?" 印刷厂的张厂长盯着设计稿,眉头拧成了苍原的沟壑。
林小夏转动着钢笔:"对,商业版封面是苍茫戈壁的油画,要让路过书店的人一眼记住;文学版封面是许主编的手稿复刻,连修改的墨迹和咖啡渍都要保留。"
许明远摸着下巴上的胡茬:"就像《尤利西斯》的初版与普及版,前者是收藏家的珍品,后者是读者的挚友。"
他突然想起在云冈看到的壁画。
同一故事在不同洞窟有不同的演绎,有的细腻如工笔,有的粗犷如写意。
市场部王经理这次却难得地没有反对:"我查过数据,文创产品的溢价空间能达到 300%。文学版可以限量发售,附带许主编的签名手稿明信片,走高端礼品渠道;商业版则铺进机场书店、网红咖啡馆,用视觉冲击吸引泛文化爱好者。"
设计团队熬了三个通宵。
商业版封面最终选用了画家罗中立的戈壁油画,赭红色的沙丘间,牧羊人的剪影与天际线形成锐利的三角,右下角烫金的 "荒原" 二字像被风沙打磨过的岩石。
文学版封面则是许明远手稿的 1:1 复刻。
泛黄的纸面上,修改的箭头、删除的段落、甚至某处被茶水洇湿的痕迹都被精准还原。
封底印着一行小字:"每本书的褶皱,都是思想的年轮。"
预售开启的第一天,文学版限量五千册在十分钟内售罄。
二手平台上很快出现溢价三倍的求购信息。
商业版的海报出现在京畿、沪上、穗城的地铁灯箱。
那句 "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荒原" 成了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。
某音上,读书博主发起 "双封面盲盒" 挑战,有人故意买两本对比,发现文学版的某段修改痕迹,恰好对应商业版中被强化的细节。
最妙的是线下渠道的配合。
未央书店在橱窗里设置 "荒原双面展",左侧是商业版的油画装置,右侧是文学版的手稿投影,中间用玻璃隔开,却在地面铺了同一张苍原地图。
当读者站在特定角度,两个封面的元素会在地图上重合。
崇文书店则推出 "封面配对" 活动,购买商业版的读者可以凭小票,在文学版的手稿数据库中查找对应的修改故事。
许明远在签售会上遇到一位捧着两版书的大学生:"我喜欢商业版的视觉冲击,却被文学版的手稿感动。原来每个字的背后,都有作者犹豫的痕迹。"
这句话让他突然想起在创作营听到的牧民谚语:"好的羊皮筏子,既要经得起风浪,也要让乘客摸到木头的纹理。"
三个月后,双封面策略带来的连锁反应超出预期。
商业版带动《荒原纪事》进入开卷榜单 Top10,文学版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借阅热门,甚至有出版社效仿推出 "作家手迹系列"。
更让团队惊喜的是,某本商业版的封面被一位游戏设计师改编成解谜游戏的场景,玩家需要根据油画中的细节,破解书中隐藏的苍原密码。
"这才是真正的博弈。" 沈佳宇在庆功宴上举起酒杯,"我们没有向市场妥协,而是为文学找到了两种表达方式。就像苍原的陇城河与秦长城,看似平行,却共同勾勒出文明的轮廓。"
许明远望着陈列柜里的双封面样书,突然发现商业版的油画沙丘,与文学版手稿上的某道修改斜线,恰好组成了一个箭头,指向地图上的云冈。
他突然笑了,原来最好的商业策略,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,而是让不同的声音在同一个荒原上共振,让每个读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入口。
暮色中的印刷厂,新一批双封面图书正在装箱。
商业版的油画在灯光下流转着沙海的金黄,文学版的手稿墨迹散发着纸页的沉香。
当它们被送往不同的书店,就像无数颗种子,即将在商业与文学的土壤里,生长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荒原奇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