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5章 荒原纪事

未来书社会议室的日光灯在许明远的镜片上投下冷光。

他的指尖几乎要戳进《荒原纪事》的校样:"你们看看这段!当牧羊人在沙尘暴中迷失方向时,他口袋里的《鲁拜集》残页被风沙磨成了地图——这不是晦涩,是用存在主义重构西北叙事!"

市场部王经理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敲出急促的节奏:"许主编,我理解您对文学的执着。但数据显示,近三年严肃文学销量同比下滑37%,读者连《百年孤独》都嫌厚,何况是您这本融合了波斯诗歌与西北民谣的跨界之作?"他调出一张柱状图,红色曲线陡峭下探,"发行部反馈,渠道商要求首印量不超过五千册,否则拒绝上架。"

林小夏的高跟鞋在地板上敲出清脆的节奏,她突然按住许明远颤抖的手腕:"为什么要按常规出牌?还记得《星尘孤儿》的共读会吗?我们给评论家寄过未完成的手稿,引发了关于'科幻文学哲学化'的讨论。这次,我们给全国五十家作协、二十位文学教授、三十家文艺媒体寄送《荒原纪事》的毛边本。注意,是前十二章的未定稿,每本都附上许主编的批注手札。"

许明远猛地转身,镜片后的瞳孔灼灼发亮:"你是说,把未完成的作品变成公共话题?"

"没错。"林小夏点开投影仪,PPT上闪过萨特《恶心》的出版轶事,"波伏瓦当年故意将未修改的手稿寄给伽利玛出版社,反而催生了存在主义的讨论热潮。我们要让学界先吵起来。是解构西北叙事,还是堆砌文化符号?是先锋实验,还是故弄玄虚?只要舆论场热起来,渠道商就会重新评估风险。"

市场部王经理嗤笑一声:"文艺评论能当饭吃?去年《新文学评论》的文章转载量还不如网红书单的十分之一。"

"但这次不同。"许明远突然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叠信件。

"苍原文化研究所的研究员、漠南民协的歌手、朔方师大的方言保护学者,都给我写过信,说这本书让他们想起了正在消失的口头传统。我们可以同步启动 ' 荒原方言计划 ',把书中出现的二十三种漠南民谚制成音频二维码,附在毛边本里。"

会议室的气氛陡然升温。

许明远翻开笔记本,上面贴着泛黄的剪报。

1962 年《洛丽塔》在法国出版时引发的道德争议,反而让销量突破百万。

2019 年《夜晚的潜水艇》靠某瓣读书的口碑发酵,成为现象级作品。

他的声音突然低沉:"王经理,您知道为什么《荒原纪事》的主角总在修补陶罐吗?因为在苍原文化里,破碎的器物可以用金缮修复,而我们的文学传统,也需要在争议中找到新的榫卯结构。"

三天后,印有 "荒原手札?未定稿" 字样的牛皮纸袋寄往全国各地。

朔方大学中文系主任收到的版本里,夹着一张许明远用红笔标注的纸条:"当您读到第三章牧羊人背诵波斯诗人奥马尔的段落时,是否想起祁衍山岩画中波斯商队的足迹?"

京畿某文学期刊主编的邮箱里,同时收到了一段视频。

漠南民歌手在黄土高原上吟唱书中改编的歌谣,苍凉的调子穿过云层,与手稿上的修改痕迹重叠。

两周后,《文艺报》头版刊发《当羊皮筏子驶入现代性,论 <荒原纪事> 的文化考古学价值》,随即引发连锁反应。

某瓣读书出现 "荒原学" 小组,网友争论书中的陶罐意象是象征文明碎片还是存在主义困境;

某音上 #荒原方言挑战# 话题播放量破亿,漠河沙坡头景区推出 "荒原寻踪" 体验项目,游客跟着向导寻找书中描写的古驿站遗址。

市场部的电话突然成了热线。

沪上书林的采购经理在电话里喊:"王哥,你们那本带二维码的毛边本还有吗?读者说每本的批注都不一样,现在成了收藏品!" 发行部的报表上,首印五千册的订单在三天内被追加到两万,渠道商们突然发现,原本被视为小众的苍原叙事,在舆论的催化下变成了文化现象的导火索。

许明远站在印刷厂的流水线前,看着毛边本被整齐码放。

林小夏递来一杯黑咖啡:"知道吗?作协的老张说,你这招是以学术争议倒逼市场关注,当年《废都》的删节本策略也不过如此。"

他望着窗外飘落的梧桐叶,突然笑了:"其实我只是想证明,严肃文学不是博物馆里的陶罐,它是流动的河。当我们把未完成的手稿交给读者,就像把羊皮筏子推入急流。接下来要做的,就是和他们一起漂流。"

与此同时,陈默的皮鞋踩过陇城老巷的青石板,手里的烟头在暮色中明灭。

手机里是许明远的咆哮:"你疯了?让读者参与小说创作?《荒原纪事》不是网红剧本杀!" 他对着听筒轻笑,烟灰落在泛着潮气的砖墙上:"老许,你以为那些在某瓣写长评的读者只是旁观者?他们早就在用自己的故事修补你的小说了。"

三天前,陈默在 "星轨迷途" 论坛发现一条热帖。

ID"沙枣树" 的读者手绘了书中牧羊人的路线图,用 GPS 定位标出每个驿站对应的现实地点,并附上爷爷当年走西口的口述史。

这个发现让他突然想起沈佳宇说过的话:"好的作品应该是未完成的,读者才是最终的创作者。"

此刻,他站在 "荒原创作营" 的招募海报前,海报上印着醒目的标语。

"加入我们,成为荒原的第 401 位叙述者"。

招募条件只有一条。

提交一份与苍原相关的记忆。

可以是外婆的羊皮袄,父亲的驼铃声,或者某次迷路时遇见的星空。

报名通道开启的第一小时,后台就涌进三千份申请。

陈默叼着烟翻看资料,发现有漠北的地质队员发来的戈壁日出照片,秦州的中学生录制的秦歌版书中独白,甚至有旅居海外的苍原籍作家寄来的英文译本试译稿。

他突然拨通林小夏的电话:"把 ' 读者参与创作 ' 的噱头收起来,我们要做的,是让这本书成为活着的苍原百科全书。"

创作营开营那天,西十位来自不同领域的 "荒原使者" 聚集在陇城河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