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章 暹罗来信

三个月后,杭州城迎来了最炎热的季节。运河边的柳树蔫头耷脑地垂着枝条,连知了的叫声都有气无力。绛珠绣苑的院子里搭起了凉棚,绣娘们坐在阴凉处赶制一批秋装订单。

黛玉坐在账房里,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。她刚算完上个月的收支,盈利比预想的多了三成。这要归功于暹罗来的那笔大订单——徐娘子带去的二十方"流光绣"帕子,被暹罗王室一眼相中,当即订了五百方,还要定制十二幅大型屏风。

"姑娘!"阿菱兴冲冲地跑进来,手里挥舞着一封信,"徐娘子的信!商船到暹罗了!"

黛玉接过信,拆开火漆。徐娘子在信中详细描述了绛珠绣品在暹罗引起的轰动,不仅王室,连当地富商也争相订购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一位法兰西商人看中了绣品,想引进到欧洲去。

"这可了不得..."黛玉轻声自语,手指不自觉地着信纸。

阿菱凑过来看,眼睛瞪得溜圆:"法兰西?那不是比暹罗还远?"

"去把沈娘子请来。"黛玉折好信纸,"我们得商量扩大规模的事。"

沈娘子匆匆赶来,听完消息后喜忧参半:"姑娘,这是好事。可咱们现在人手己经不够用了,再扩大..."

"我想招些新人。"黛玉沉吟道,"不只是绣娘,还有懂番话的通译,会写字的账房。"

"这开销可不小..."

"从暹罗订单的定金里出。"黛玉果断地说,"另外,我想让松儿和小桃去趟广州,跟着徐娘子学学对外贸易的门道。"

沈娘子惊讶地看着眼前这个不过十七八岁的姑娘,想起半年前她刚来杭州时那副弱不禁风的模样。如今的黛玉,眉宇间多了几分坚毅,言谈举止间尽是当家主事的气度。

"姑娘长大了..."沈娘子不禁感叹。

黛玉微微一笑,目光落在窗外。悟空正变作小厮模样,帮着搬运新到的布料。他似乎感应到她的视线,抬头冲她眨了眨眼。

午后,绣苑来了位不速之客——杭州织造局的李大人。这位五品官员架子十足,带着几个随从大摇大摆地走进铺面,东瞅瞅西看看,时不时用鼻子哼一声。

"听说你们这儿出了什么'流光绣'?"李大人捋着胡须,斜眼打量着柜台上的样品。

沈娘子连忙上前招呼:"回大人的话,正是小店的粗浅手艺..."

"粗浅?"李大人冷笑一声,"本官看是投机取巧!绣品讲究的是正统技法,岂能如此标新立异?"

铺子里的绣娘们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,不安地看着这一幕。黛玉从后院走来,不卑不亢地行了一礼:"大人有何指教?"

李大人上下打量着黛玉,眼中闪过一丝轻蔑:"你就是那个从姑苏来的林姑娘?本官听说你这里专收些被织造府裁撤的绣娘,莫不是要聚众闹事?"

这话说得极重。沈娘子的脸一下子白了,几个曾经在织造府做过工的绣娘也低下了头。

黛玉却不慌不忙:"大人言重了。小女子不过是给些无依无靠的妇人们一口饭吃,顺便将江南绣艺发扬光大罢了。"

"发扬光大?"李大人嗤笑一声,"就凭你们这些旁门左道?"他忽然提高声音,"来人,把这些不合规制的绣品都收了!待本官查验过后再说!"

随从们立刻上前,就要动手抢绣品。阿菱急得要哭出来,小桃则死死抱住自己新设计的绣样不肯松手。

"且慢。"

一个清朗的声音从门口传来。众人回头,只见一位身着月白长袍的年轻男子站在那里,手持一把象牙骨扇,气度不凡。

"赵...赵大人!"李大人脸色一变,慌忙行礼。

年轻男子微微颔首,目光却落在黛玉身上:"这位就是发明'流光绣'的林姑娘?在下赵明诚,久闻大名。"

黛玉福了一福,心中疑惑。这位赵大人看起来不过二十出头,怎能让织造局的李大人如此敬畏?

赵明诚转向李大人,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:"李大人,家父前日还提起,说皇上有意搜集各地新奇绣品充实内库。这'流光绣'既能远销海外,想必有过人之处。您说是不是?"

李大人的额头渗出冷汗:"是,是...下官一时糊涂..."

"既然如此,李大人请回吧。"赵明诚"啪"地合上扇子,"改日本官亲自去织造局拜访,讨教些绣品鉴赏的门道。"

李大人如蒙大赦,带着随从灰溜溜地走了。绣苑里顿时松了口气,绣娘们小声议论着这位突然出现的贵人。

赵明诚这才正式向黛玉行礼:"家父乃杭州知府赵明远。在下常听家父提起林姑娘的绣苑,今日特来拜访。"

黛玉恍然大悟。原来这位就是知府公子,难怪李大人如此畏惧。她连忙将赵明诚请入内室奉茶。

"林姑娘不必多礼。"赵明诚落座后,开门见山地说,"在下此来,其实是有事相求。"

原来赵明诚即将赴京赶考,想定制一套独特的文房用品作为礼物送给座师。听说"流光绣"的名声后,特意前来定制绣囊、笔袋等物。

"不知姑娘可否在半月内完成?"赵明诚有些不好意思地问,"在下知道时间紧迫..."

"可以。"黛玉爽快地答应,"公子想要什么花样?"

赵明诚眼前一亮:"若是能将诗词意境融入绣品,光暗变化间呈现不同画面,那就再好不过了。"

这个想法与黛玉不谋而合。两人越谈越投机,不知不觉己是黄昏时分。送走赵明诚后,黛玉立刻召集小桃等人商议新的绣样。

"这可比暹罗的订单难多了..."小桃咬着笔杆发愁,"要在同一绣面上表现两句诗的意境..."

"我们可以试试分层绣法。"黛玉拿起一块素缎比划着,"上层用极细的纱,绣第一句诗的景象;下层用厚些的缎子,绣第二句诗的景象。光线强弱不同时,看到的画面也不同。"

这个大胆的想法让绣娘们都兴奋起来。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针法和用料,首到悟空变作小厮进来催大家吃晚饭,才发现天己经全黑了。

晚饭后,黛玉独自在院子里乘凉。夏夜的星空格外明亮,银河像一条闪烁的丝带横贯天际。她想起小时候在贾府,也常这样看星星。那时总觉得天地之大,自己不过是深闺中的一朵小花,随时可能凋零。如今...

"想什么呢?"悟空的声音从身后传来。他这次没变作小厮,而是恢复了本来面目,金瞳在夜色中闪闪发亮。

"想天上的星星。"黛玉轻声说,"你说...那些星星上也有人吗?"

悟空挠挠头:"有的有,有的没有。俺老孙当年大闹天宫时,还去过几个..."

"真的?"黛玉来了兴趣,"是什么样子的?"

悟空在她身边坐下,难得认真地描述起来:"有个全是水的星星,里面的龙宫比东海还大;还有个全是火的,住着一群不怕烫的怪人..."他说着说着,忽然停住了,"黛玉,如果...如果你有机会去那些地方看看,你愿意吗?"

这个奇怪的问题让黛玉怔了怔。她转头看着悟空,发现他的金瞳中竟带着几分期待和...不安?

"我走了,绣苑怎么办?阿菱、小桃、赵姐姐她们怎么办?"她轻声反问。

悟空沉默了一会儿,忽然从耳朵里掏出个小布包:"给你看个东西。"

布包里是一颗晶莹剔透的珠子,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芒。黛玉刚想伸手去摸,那珠子突然飘了起来,悬浮在空中,缓缓旋转。

"这是..."

"定风珠。"悟空说,"俺老孙从东海龙王那儿...借来的。把它放在绣苑里,可以保这里西季平安,生意兴隆。"

黛玉惊讶地看着这颗神奇的珠子:"你...你为什么要给我这个?"

悟空避开她的目光,金瞳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:"没什么,就是...以防万一。"

他没解释"万一"指的是什么,黛玉也没再追问。两人静静地坐在星空下,那颗定风珠在他们之间散发着柔和的光芒,像是一颗小小的星辰。

院角的绛珠草在夜风中轻轻摇曳,花心那点朱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鲜艳,仿佛在见证着什么。